400-1688-119

音视频编解码高校及研究机构大全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20-04-07 13:42 浏览次数:

 
1、 北京大学
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NELVT),网址:http://www.idm.pku.edu.cn/
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NELVT)2009年2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2013年通过验收。实验室在教育部领导下,依托北京大学建设运行,同时在研究开发以及测试与集成应用方面与支持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密切合作建立平台。
实验室研究采用开放模式组织,设立开放课题以及聘请高水平客座研究人员。通过组织领导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制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建立完善的视频编码与系统技术标准体系;针对标准需要的关键技术,开展视频编码的核心算法研究,成为本领域核心专利的重要产出中心;推进视频编解码专利池的建立,吸收、集成本领域国内、国际先进专利技术,实现标准制定和专利许可的联合创新和良性互动;建立数字视频研究开发的开放平台,支持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开发工作,配合标准的出台与实施,研制编解码核心软件、芯片IP核和原型产品,引导和推动国内产业界的规模化投入;搭建试验、测试、验证和示范平台,建立客座研究员聘任和开放课题机制,成为视频行业的实验开发和测试验证公共支撑服务中心和专业人才的培育中心。
实验室是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简称AVS)的牵头单位。世纪之初,我国视频产业遭受国际标准背后高额专利授权的沉重打击,2002年,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成立,团结产学研用上百家单位,十年如一日,实现了“技术研究、专利竞争、标准制定、芯片研制、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制定出自主知识产权的AVS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成为IEEE国际标准。2014 年3 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AVS+技术应用实施指南》,明确在卫星、有线、地面数字电视及互联网电视等领域全面推广,AVS作为数字电视终端唯一必备视频解码标准而进入千家万户。截止2015年底,中央电视台14个高清频道及全国超过2/3的省级卫视已采用AVS+播出。2014年12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通知》,全国所有无线电视播出全部采用AVS。AVS不仅为我国节省了数以百亿元的专利费,而且有力带动我国数字视频“由大变强”,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成功实施的重大典型案例。2016年,历经五年研制的超高清视频编码标准AVS2相继颁布为国家广电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广电总局测试表明,AVS2编码效率高于最新国际标HEVC/H.265。AVS2对监控视频的编码效率可达HEVC两倍,对智慧城市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围绕视频编解码,实验室在图像识别、视频分析、计算机视觉、仿生视觉等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研究实力。2009到2012年,实验室在美国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组织的监控视频事件识别比赛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2015年颁布的“视觉特征紧凑描述”国际标准ISO/IEC 15938-13(CDVS)中,实验室贡献技术超过一半(按专利数量和标准篇幅计),并且在百度、腾讯等和智能视频等领域得到规模应用。
实验室设主任一位,现任主任北京大学高文院士。实验室设副主任两位,现任副主任黄铁军(北京大学)和陈熙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实验室由技术研究部(下设五个研究室)、支撑平台部(下设四个平台)和综合服务部(下设企业测试验证服务中心、综合办公室、标准推进与人才培养办公室、专利池合作办公室和产业联盟合作办公室)组成。实验室五个研究室的主任分别为:马思伟(视频编码算法研究室),贾惠柱(编解码系统技术研究室),王亦洲(新媒体技术),解晓东(多媒体处理SoC研究室)和蒋婷婷(测试技术研究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先进人机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网址:http://www.jdl.ac.cn/
  先进人机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简称联合实验室、JDL)是专门从事多媒体技术和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等研究的机构,研发目标主要锁定在宽带网络多媒体系统中核心技术的研究,以及关键应用系统的开发。联合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3月,是由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挂靠在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NCIC),因此联合实验室早期也常简称为(Motorola-NCIC JDL)。当前,联合实验室由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支持,主要研究人员分别来自中科院计算所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以及来自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和产业界的客座研究人员。
联合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基于内容的海量多媒体信息检索、人体生物特征检测与识别、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应用算法学等五个方向。联合实验室目前承担着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研究课题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联合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80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联合实验室目前在人脸检测与识别、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数据检索、多功能感知技术等方向上有较强的研究实力,特别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人脸检测与识别技术、中国手语识别与合成等领域做出过多项原创性工作。
联合实验室是MPEG中国工作组(MPEG-China)和信息产业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AVS工作组)的挂靠单位。目前与国内外诸多大学、科研机构和IT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涉及面像识别、数字图书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等诸多领域。
黄庆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客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并通过择优支持。研究方向:在多媒体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多媒体视频分析,视频编码和压缩,视频转码技术等;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彩色图像处理,图像分割与识别,神经网络等;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计算机立体视觉,机器人视觉等。应用领域涉及多媒体传输与应用,体育视频分析与检索,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等。
 
3、 浙江大学
信息与通信网络工程研究所,网址:http://www.iice.zju.edu.cn/
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成立于 1988 年。现有教职员工 44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 博士生导师 10 人,副教授 15 人,高级工程师 3 人,博士后 5 人,青年讲师 10 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富有经验,充满活力。实验室面积 2100 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逾亿元。
研究所建立在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上,与该学科同名。下辖 2 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家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是浙江省重点学科,持续受国家教育部 211 工程、浙江大学 985 工程、浙江省科技厅和教育厅支持。
研究所有 6 个主要学科方向:通信与网络,机器视觉与导航,数字视频与图像信号处理,水声通信与信号处理,系统芯片设计,数字电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 863 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 973 项目等国家级项目,长期承担浙江省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内外大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已取得一批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水平成果,先后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研究所是浙江省综合信息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以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共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共两个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目前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 70 余人,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 240 余人,工程硕士 300 余人。已经授予博士学位 156 人、硕士学位 692 人,深受国内外大型企事业用人单位欢迎。研究所还负责两个本科专业“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年均毕业本科生 300 人,攻读研究生和就业率达到 100 %。毕业生深受人才市场欢迎,供需比达到 1:10 。
研究所经常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互访,与俄罗斯塔甘洛克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和人才合作。近年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7 次。
研究所正以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紧密结合,将以更高的标准成为我国信息与通信领域的科学研究基地、技术开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虞露,女,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网络工程研究所所长,ISO/IEC JTC 1 / SC 29 / WG11 (MPEG) 标准工作组 视频组组长,中国面向机器智能的数据编码标准工作组副组长,腾讯AI Lab实验室副主任俞栋是该实验室客座教授。
 
4、 上海交通大学
图像通信与网络工程研究所,网址:https://icne.sjtu.edu.cn/
图像通信与网络工程研究所是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上海市图像图形学会的挂靠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属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该学科的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招收博士、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图像所现有教职工30余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包括长江学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双聘院士1人、上海市千人1人、杰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目前在读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工程硕士200余名。在数字电视广播和宽带无线图像传输、数字媒体普适计算和处理、网络多媒体、数字媒体内容制作与应用、芯片与系统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为主组织每年一届的工博会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技术国际论坛,依托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共同资助的“高校学科创新引进海外智力计划智能视频科学与技术引智基地”,聘请数十名国际知名学者和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员。目前,图像所已经形成了一个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相关的学科基地和科研大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条件。
图像所长期从事图像编码与传输、视频分析与管理、网络计算与服务、媒体呈现与交互、系统集成与实现等方向的关键技术研究,是我国在数字电视广播及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智能融合媒体网、视频大数据、无中心自组织网络等前沿科学研究。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1项,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杰青基金2项、海外杰青2项、重点项目4项、面上和青年项目20余项,国家支撑计划和863计划12项,教育部111引智计划1项,其他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年均经费超过2500万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全国优博论文1篇,上海市优博论文2篇。
近20年来,围绕数字媒体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针对数字媒体通信系统中的广播网和蜂窝网融合、传输技术和内容分析技术协同等核心问题,在媒体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宽带媒体无线通信、数字电视、海量媒体智能处理与通信等方向上形成了技术特色,取得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核心标准、产业应用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高志勇,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1992年到上海交大图像所帮助建立了国内一流的高速视频研发团队,成功主持设计了国内首款H.261视频编码系统,该系统多次用在中国载人航天飞船中。94年以来在英国著名高科技公司技术高层工作达15年以上,成功主持设计了多个世界一流的高速数字视频系统。2000年起在索尼欧洲半导体设计中心等3家世界著名的芯片和IP核设计公司中担任了10年数字视频总设计师,主持完成多个数字视频多媒体SoC芯片和关键视频IP核的设计,所主持设计的多个视频图像编解码IP核2005年起相继被英特尔、苹果和Marvell等数家世界顶级公司的一系列关键多媒体处理器采用,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苹果公司的多款iPad和iPhone中,是世界一流的高速视频图像处理系统与实现方面的高级技术专家,2010年被上海交通大学从英国引进,担任特聘教授。
近年来在交大图像所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项目,主持研发了一系列高端视频图像处理系统及关键视频处理IP核,所建立的视频实验室拥有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清视频设备,目前重点研究方向为新一代超高清图像处理系统及其实现。围绕三网融合、公共安全物联网和高清数字电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高效可重构的多媒体系统与架构,实现高清/超高清视频编解码、超高速视频实时处理、智能视频前端、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终端等多媒体系统的IP核与设备,为新一代电视网络及其相关SoC提供核心IP和关键技术。研究方向:高速视频图像处理与实现、数字电视、多媒体芯片架构与设计。
 
5、 武汉大学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ultimedia Software,简称NERCMS),网址:http://multimedia.whu.edu.cn/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1996年2月批准组建,是多媒体软件技术领域第一个国家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音视频编码共性技术、多媒体数字安防技术及多媒体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应用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参与发起建立AVS国家音视频压缩标准工作组,是公安部安防系列标准核心起草单位之一,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视频侦查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武汉市公安局视频侦察支队)的核心技术支撑单位。
2011至2015年间,中心共承担国家级项目76项,横向课题48项,合计科研经费7200多万元。主持和参与制订国际/国家标准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课题、863课题(2项)、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公安部重点科技计划(2项)、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攻关和工程建设项目,获省部级奖励5项。
中心建有教育部多媒体软件开放研究实验室和多媒体网络通信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拥有总价值2000多万元音视频编码测试实验室、复杂场景仿真实验平台、移动通信仿真实验平台、物联网实验平台、大数据分析软件、软件测试平台等专业设备与实验系统,以及ClearView视频质量分析仪、ACE MX-MIMO宽带无线信道仿真器、MTC8200基站模拟器等一百余台套测试设备与系统,可为社会安全多媒体数据分析测试提供基础设备保障。具备AVS编解码校验软件、码流测试平台等测试系统,为多媒体大数据协同表达提供完善的验证测试条件。自主开发有刑侦图像视频侦查系统,覆盖视频侦查全业务流程,可为社会安全复杂事件预测提供虚拟事件仿真环境。
杜博,武汉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杰青,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IEEE Senior Member,人工智能领域SCI二区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Neurocomputing的Associate Editor,人工智能领域CCF A类顶会AAAI、IJCAI、KDD的Senior PC Member,图像处理领域著名会议ICPR和IJCNN的Area chair。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主持和参与相关纵向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教育部总装备部联合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SCI论文共计10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5012次(Google Scholar, H-index=34),SCI总他引1117次,ESI高引论文11篇,ESI热点论文6篇。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其中授权12项、转让2项。荣获国际计算机学会学术新星奖“2015 ACM Wuhan Rising Star Award”,入选 “全国博士后特别资助计划”、 “武汉市晨光青年科技人才计划”等人才计划。获得人工智能顶会IJCAI2018杰出论文奖(CCF A类);数据挖掘顶会IEEE ICDM2018最佳论文奖(CCF B类);高维图像信号处理顶会IEEE WHISPERS2018最佳论文奖;2018 IEEE 全球数据融合大赛冠军;2018全球核磁共振医学图像前列腺分割大赛冠军。
 
6、 华中科技大学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网址:http://aia.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起源于1956年原华中工学院设立的自动控制本科专业,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首批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首批成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000人。学院秉承“积极进取(Ambitious)、锐意创新(Unique)、包容并蓄(Tolerant)、开放交流(Open)”的“AUTO”文化精神,始终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为指引,以培养一流人才和奉献前沿研究成果为己任,以建设控制领域国际一流学科为目标,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发展。学院拥有“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科技重点实验室、“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计算智能与智能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员工130人,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42人),副教授4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中组部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华中学者18人。拥有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群体。
陈友斌,男,1969年1月生于湖北,1997年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深造,2005年回国。2010年入选国家中组部“计划”(创业类)并获得“国家特聘专家”荣誉称号,2011年获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兼职教授,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领域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机器视觉;文本图像处理与识别,OCR/ICR,金融票据图像处理;视频图像处理与分析;工业视觉检测;图像搜索引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
 
7、 清华大学
电路与系统研究所,网址: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ee/3696/index.html
窦维蓓,教授,1995年加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原电路与系统教研室),现任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从事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广播和医学核磁共振信号处理系统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集中在包括视听数据和神经影像数据的多模态信号处理和信息融合决策系统,包括音频信号处理和压缩、音视频联合信息检索、多模态核磁共振信号处理和信息融合等。组建了清华大学电子系“多模态数据处理系统研究室”。承担多项社会服务工作,包括:中国音视频标准工作组(AVS)总体组成员、音频组联合组长,负责国际和国家音频标准的编制工作;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理事;IEEE CAS、EMBS和SA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声学学会音频工程分会第十六/十七届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委员会第九届委员。
 
8、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网址:http://seit.sysu.edu.cn/
成立于2015年11月,通过整合学校原有的电子和信息类学院的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组建。目前,学院主办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博士授权点学科,举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4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院有由院士、长江、杰青团队组成的跨学科师资队伍142人,其中,教授 34人、副教授36人、专职科研系列人员17人,入选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的超过30人次,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广东省创新团队。学院有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10个省部级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建了3个地方研究院/中心,有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梁凡,1972年生,200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无线电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副教授。IEEE会员,MPEG-China和信息产业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成员。研究方向:图像/视频压缩编码及相关技术、多媒体通信终端及系统。(梁博士还是我的师兄啊)
 
9、 华南理工大学
新媒体实验室,网址:http://www.scholat.com/team/new_media
新媒体实验室聚焦多媒体计算、大数据智能与云生态软件应用基础研究,融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近期研究方向涉及大数据、云工程、P2P网络、编码、IPTV、视频点播、推荐系统等。本实验室在华南理工大学多媒体与图形图像学术团队的支持和带领下长期聚焦于云态大规模多媒体智能计算与软件系统自动构造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专项、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与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在IEEE Trans. on Multimedia、计算机学报、CVPR等国内外刊物与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其中1人获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学生获奖6项;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1项, 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与二等奖各1项; 中国专利31项, 授权12项,国际PCT专利3项; 软件著作权11项;发布中国标准5项,IETF国际标准2项。
杨灿,湖南益阳人, 工学博士/博士后, 研究生导师,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先上岗教授, 云智能服务实验室主任; 1994年、1997年、200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 ~ 2004年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2005年受聘为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2年晋升为先上岗教授; 2013-2014年美国纽约大学(NYU)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多媒体智能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软件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 主持国家与广东省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粤港关键领域攻关、省部产学研及企事业单位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20余项。曾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1项,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项, 省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 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 国家专利31项, 授权12项; 软件著作权11项目,国际国内标准7项目;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计算机学报》,ACM MMSys,CVPR等国际国内刊物与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多媒体通信技术》,《分布式计算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等课程。培养研究生100余名,指导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指导学生获奖6项。
 
10、       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交通学院,网址:http://cmt.bjut.edu.cn/
牟伦田,博士、讲师。于2012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高文院士。其核心研究成果发表在ACM Transactions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TOMM)等多媒体领域顶级国际期刊与IEEE ICME等多媒体领域旗舰会议上。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身份主持或参与了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等项目。同时,长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作为第一起草人已获颁2项国际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担任国际标准IEEE 1857工作组系统组组长;并长期担任国家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工作组(AVS)系统组联合组长。
信息学院,网址:http://xxxb.bjut.edu.cn/
王晶,承担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公司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国际合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中日韩A3前瞻研究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承担国内外研究机构(ITU、3GPP、AVS、中国移动、爱立信、华为等)委托的音质评测任务、中国移动无线网络性能分析和话音质量评估等研究课题,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组织AVS 音频技术专家(北京理工大学联络负责人),ISO/IEC JTC1 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DCMP)工作组专家,中国游戏标准工作组音频技术专家,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电子学报、KSII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人。
 
11、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网址:http://dianzi.nwpu.edu.cn/
万帅,博士研究生毕业,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1997-200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专业:通信工程,2001-200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硕博连读研究生,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2005-2007伦敦大学(Queen Mary学院),博士/助教/欧盟项目研究人员,专业:电子工程。2016至今,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兼职教授;2017至今,OPPO广东移动通信专利顾问,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和视频技术领域的研究,探究视频的人眼感知、压缩编码及应用。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国际标准的视频编码及率失真优化、基于感知失真度量的视频编码及率失真优化、面向VR应用的360视频编码与处理、视频的人眼感知和主客观评价质量、视频大数据处理、基于微小飞行器平台的视频采集、传输与处理等。
 
12、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网址:https://sice.bupt.edu.cn/
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信息科技为特色,以突出的学科实力和明显的专业优势,在全国信息通信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建设平台”重点建设的学科,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评为全国第一。学院的学科和专业源自于北京邮电大学1955年建校时创建的有线电工程系和无线电工程系,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北京邮电大学学科实力最突出、专业优势最明显、师资力量最雄厚、历史渊源最深远的学院。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整体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包括刘韵洁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能把握学科前沿的杰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各主要研究方向上拥有若干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优秀专家、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还有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年轻学术骨干,总计博士生导师80余名,硕士生导师190余名。 
学院拥有“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信息网络北京实验室”、“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和“无线网络融合”111创新引智基地、“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和“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学院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也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获得许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等重大奖励。
陈磊,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生于1967年1月,博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从事数字电视、视音频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及成果产品化工作;在科技部、北京市资助下,以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面向市场开展科研工作。相关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次)、“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研制成功“数字电视编码、解码、复用、调制系统”、“数字电视网络适配系统”、“数字电视码流分析及监测系统”等。目前项目:新一代视音频编解码系统、数字电视IP传输系统、下一代广播网(NGB)关键技术、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SFN)传输适配系统、高码率复合TS流光传输系统等。
 
13、       电子科技大学
视觉智能研究中心,网址:http://medialab.uestc.edu.cn/
MediaLab 本着开放,自由,平等的原则组建。在本研究中心中,每个研究者,每个科研人员,包括每个老师,学生,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研究主体,尊重各自的天赋和研究兴趣。研究中心努力做到把最前沿的思想,最好的头脑聚集在一起,做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通过研究中心这个方式实现每个人的创造力,让每个人有更丰富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MediaLab@电子科大 致力于视觉信号处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研究。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与此同时,区块链等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新技术将在各个层面影响人类社会关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持热情,保持创新,努力达到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准是MediaLab全体科研人员的目标和梦想。Medialab力图将科学的理论和产业的需求深度结合,其团队研究方向包括但不仅限于下面几个方面:视频压缩编码和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算法和应用,图像视频质量评估算法,区块链共识算法等。
肖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硕士研究生,多媒体和人机交互方向,专注视频编码、处理、传输相关的研究,曾在多个国际会议发表过H.264压缩技术相关的学术论文,拥有相关专利。曾参与过中国国家视频标准AVS会议,担任过AVS开源社区视听云架构师。在视频云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落地方面,具有长期的丰富实践经验,负责过从早期的适合广电行业、中大型企业的私有视频云产品,到千万用户的直播App,到适合中小企业的全终端互联网视频云平台等视频应用平台的研发和管理工作,并且申请相关技术专利。
 
14、       北京交通大学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中心,网址:http://mepro.bjtu.edu.cn/
北京交通大学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中心肇始于1998年,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该中心现有教师12人,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该中心的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图像\视频编码与传输、数字水印与数字取证、媒体内容分析与理解等。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中心紧跟媒体处理研究的国际前沿,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等重要课题,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 on IP、IEEE Trans.on CSVT等国际重要刊物,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本中心同时也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所培养的博士生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赵耀教授, 1967年12月生,1989获福州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1996-1998任讲师,1998-2001北京交通大学信息所任副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2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PI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会主席,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研究领域】:图像编码(分布式信源编码、多描述编码、 三维立体视频编码)数字水印、 跨媒体内容分析与内容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等。
 
15、       台湾国立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网址:https://eenctu.nctu.edu.tw/
杭学鸣 (Hang, Hsueh-Ming) 教授,从1984年到1991年,他在新泽西州霍姆德尔市的AT&T贝尔实验室工作,然后于1991年12月加入台湾新竹国立交通大学的电子工程系。从2006年到2009年,他参加了离开NCTU并被任命为国立台北科技大学EECS学院院长。从2014年到2017年,他担任NCTU ECE学院的院长。他于2019年被任命为NCTU系统工程学院院长。自1984年以来,他一直积极参与国际MPEG标准,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多媒体压缩,多视图图像/视频处理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视频处理。杭博士拥有14项专利(台湾,美国和日本),并发表了200多篇与图像压缩,信号处理和视频编解码器体系结构有关的技术论文。他是IEEE图像处理事务(1992-1994、2008-2012)和IEEE电路和系统视频技术事务(1997-1999)的副编辑(AE)。他是《视觉传达手册》的共同编辑和撰稿人 1995年由Academic Press出版。他是IEEE电路与系统协会杰出讲师(2014-2015)。目前是亚太信号和信息处理协会(APSIPA)的董事会成员。他获得了中国工程师学会(2005)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12)的杰出工程教授奖。他是IEEE第三千禧奖章的获得者,是IEEE和IET的会员,也是Sigma Xi的成员
 
16、       香港城市大学
计算机系,网址:https://cs.cityu.edu.hk/
Prof. KWONG Tak Wu Sam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在德国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视频编码、优化等相关领域发表了25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1997年编著的“Genetic Algorithm for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获得了Springer出版社最畅销书的荣誉。他现在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等多个国际知名期刊的副主编。他的研究兴趣是进化算法,模式识别,数字水印,视频编码和网络入侵系统。
Dr. WANG Shiqi自2017年5月起担任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在加入CityU之前,他曾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NTU)从事博士后研究培训获得了工程学士学位,200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他于2011年在Microsoft Research Asia实习。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图像/视频编码,处理,分析,安全性和质量评估领域。他针对ISO / MPEG、ITU-T和AVS标准提出了40多项技术提案,并撰写了150余篇经引用的期刊/会议论文。他获得了2018年IEEE多媒体最佳论文奖,
 
1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图形图像研究所,网址: http://computer.hdu.edu.cn/
图形图像研究所,现有教师27人,10名教授和24名博士。目前主要有四个研究组(方向):虚拟现实组、计算机辅助设计组、图像处理组和网络多媒体组。拥有两个实验室:多媒体基础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实验室,实验用房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研究所有60多台电脑和多台图形工作站,有头盔显示器和跟踪设备、立体显示系统、三维扫描仪、圆柱状的大屏幕投影系统,以及多媒体采集、处理和输出的多种相关设备和软件。研究所人员主持的项目有国家基金、省基金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地区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所目前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李建军所长,男,博士,教授。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硕士、温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形图像所所长。主要从事多媒体与微电子技术研究领域,在视频编解码等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原创性论文多篇。
 
18、       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省社会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重点实验室,网址:http://jsss.njust.edu.cn/
江苏省社会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 建立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接受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的监督、领导,并接受江苏省科技厅的工作指导。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实验室设副主任及专职秘书,负责协助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实验室下设三个研究室,分别为:图像分析和识别理论与技术研究室、海量视频理解和检索理论与技术研究室、社会安全视频监控集成技术与应用研究室。
杨健,实验室主任,201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201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IAPR Fellow;2018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9、       山东大学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网址:https://www.sc.sdu.edu.cn/ ,  http://gdiv.sdu.edu.cn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下设智能图形图像处理与信息可视化(http://gdiv.sdu.edu.cn)、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http://mla.sdu.edu.cn)两个实验室,智能图形图像处理与信息可视化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数据环境下智能图形图像处理;三维建模的理论与算法;可视媒体计算的理论与方法;深度图像建模与虚拟现实;虚拟人体和智能化医学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发;金融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方法的研究工作,具体应用背景包括计算机视觉、媒体分析、信息检索、医学影像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
中心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解决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得到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以及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资助,科研经费充足。研究成果发表在ACM TOG、TVCG、CGF、CAD、CAGD、TIFS、TCSVT、TMM、PR、CVPR、ACM MM、SIGIR、ICASSP、IPMI等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
中心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研发了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大规模动态场景海量数据远程可视化系统、融合指纹和人脸的嵌入式身份认证系统等平台,已得到推广应用,其中《基于数据挖掘的虚拟人体造型技术及其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获得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规模动态场景中海量数据的远程可视化及系统实现》、《指纹识别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分别获得201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件,与业界相关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张彩明, 山东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是CAGD、CG、科学计算可视化和医学图像处理。研究方向:视觉是人类认知世界重要的手段,人类接受信息的83%来自视觉。由图像、视频和数字几何这三种媒体信息组成的可视媒体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可视媒体的三维表示和结果的可视化是计算机在众多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维数据几何造型理论和方法、可视媒体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图像的智能处理。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点的参数化;带约束的曲面设计;海量数据的可视化;可视媒体的信息表达;计算机视觉;图像中的几何关系与数据挖掘;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图像检索与机器学习;智能化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的研发。
 
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学院  网络与数字媒体研究所,网址:http://scse.buaa.edu.cn/
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工16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人,教授52人,副教授56人,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为57.9%。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与国际著名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知名学者为骨干、学术造诣深、团结协作并且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基地,逐步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技术、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两大优势学科群,以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新型体系结构与计算系统、大数据科学与认知计算、安全可靠系统工程、群体软件与智能系统、超大规模系统与软件理论等一批优势特色及前沿交叉研究方向。
陆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2016年入围国家第十二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名单。 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学士、硕士学位,于日本东京大学信息学院获博士学位。2013年起任东京大学特任助理教授。曾在松下新加坡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 具体研究内容:基于视觉的三维模型重建、基于视觉的物体属性理解、人眼视线跟踪交互、图像视频处理和编解码、以及上述技术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长期研究目标:让计算机“精准快速”理解视觉场景,并与人类“自然高效”进行交互,在此基础上达成真正沉浸式、可交互、高智能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并重。
 
21、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省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网址:http://scidep.dlut.edu.cn/info/1086/16169.htm
辽宁省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9年。该实验室整合大连理工大学在音视频信息处理、通信网络传输、多媒体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利用高水平研究队伍、良好的实验环境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IT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 数字音频处理与应用;(2) 光电成像与图像图形处理;(3) 多媒体信息安全;(4) 基于内容的网络海量信息处理;(5)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该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已经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殷福亮,大连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曾担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000-2009)。多年来,一直从事语音与音频处理、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宽带无线通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委科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等科研项目50多项,在IEE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设计集成电路3款。
 
22、       中国传媒大学
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网址:http://nimi.cuc.edu.cn/
李绍彬,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处长,主要从事视频编解码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网络多媒体系统研究。
 
23、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学部,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网址: http://eie.xjtu.edu.cn/
西安交通大学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4年4月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建设,依托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是西安交大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也是我国机器视觉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总投入4249.1万元,其中国家中央基建投资1400万元和陕西省财政支持资金200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自筹资金2649.1万元。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为适应国家航天重大工程、智能汽车、公共安全监控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汽车高级主动安全与无人驾驶、大规模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新型AI计算架构及其实现、空间视觉计算芯片与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构建面向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已在大规模视频监控、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空间视觉芯片与系统、机器视觉信息处理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13项;系统开发并实现工程性化应用13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71项(其中授权国家专利61项、美国专利5项);承担多项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提交国家科技报告和国防报告11份。目前,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而且以项目课题经费聘用等形式建设了一支工程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职科研、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视觉信息处理科研与工程技术开发平台和唯一能提供空间视觉产品与装置的高校科研单位。
辛景民,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1988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3月和1996年3月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电气工学科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5月—1997年2月在日本通信放送机构(TAO)任外国人特邀研究员,1997年2月—1999年3月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任博士后研究员,1999年4月—2001年12月在日本(株)YRP移动通信基盤技术研究所任客座(主任)研究员,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日本(株)富士通研究所任研究员。2007年2月应聘为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全职回国工作,现为电信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24、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媒体计算研究所,网址:http://imc.ahu.edu.cn/
媒体计算研究所成立于2014,隶属于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媒体计算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大数据、人机交互与可视化、模式识别等。现有教师5人,在读博/硕研究生近20人。
方贤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媒体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2002年3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8月-2008年7月在法国LIMSI-CNRS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6月到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并于2011年11月晋升为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等省部级和其它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多项,并且主持和参与企业委托的横向开发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篇,授权专利2项。
 
附多媒体音视频编解码相关资源
  1.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https://www.thecvf.com/
  2. MPEGLA®许可模型:https://www.mpegla.com/
  3. 美国流媒体杂志:https://www.streamingmedia.com/
  4.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http://www.avs.org.cn/
  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http://www.csig.org.cn/